粗劣・搖晃・失焦・虚化・强曝光
今年上海艺术书展聚集了海内外众多的出版社、艺文工作者,有我们熟悉的『摊主』:odd one out、commune press、zine coop等。其中日本古书店二手舍也以『Provoke and Photobooks of the 1960s and '70』为主题探讨六、七〇年代日本摄影动向,并宣布即将出版《Provoke 挑釁》的复刻版。
《Provoke 挑釁》是由美术评论家多木浩二和中平卓馬于一九六八年创办的摄影同人志,森山大道在第二期加入。粗颗粒、摇晃而不稳定的构图、失焦且不鲜明是该杂志作品的特点,这显然是于当代大众摄影背道而驰的,人人拿着高像素摄录器,力求高保真、高还原、清晰的构图,这样的作品显然不被主流的声音礼赞。『挑衅』只出了三期,分别看看它们的副标题就不难看出想表达的东西,「為了思想的挑釁式資料」、「先把正確的世界丟棄吧」,这说的都是什么?
毫无疑问叛逆、不随波浊流是它们想发出的声音,那句『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也命中了红心,为了探讨摄影的本质,『越来越搞不懂摄影是什么』根治于森山的脑海里,带着这样的命题去追寻答案,不需要太多的标准,难道摄影就是把三次元的世界原原本本的复制到二次元吗?确实是啊,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就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只是把影像放置于不同的位置罢了,但总觉得不只是如此,心里想着一定还有什么漏掉了,在那摇晃、清晰轮廓的背后,一定还隐藏着什么,这就是越来越搞不懂摄影的地方吧。
荒木经惟说,摄影才不是把现实世界定格下来,而是一个动态的、永恒凋零的过程,他和森山在这点上不谋而合,肉眼看到的世界往往绮丽多彩,而摄影往往都带有无比的正确性,因为它是一个后设的过程,所有的场景、人物、该出现的、不该出现的,都能够被控制,这样的世界单一、可控、正确无比,某种程度上,它没有还原世界,仅仅只是一个拥有着个人主观意识的单一世界,那句『先把正確的世界丟棄吧』,或许就是在提倡所有的不可控,那个灰尘满天、摄影者带有情绪的奔跑、摇晃、随意按下快门的画面。
我喜欢这种风格的摄影,不经意的状态拍下的写真是最自然的。当然上面还漏了两种情况,便是『虚化・强曝光』,一七年出版的蜷川实花的摄影集『那些美丽的日子』就是最好的例子,那种带有情感模糊了视线的感觉,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对父亲的思念,仿佛是因为眼泪而模糊了视觉的效果,是她的表达方式。某些时候我反而认为『摇晃、失焦』更能表达想传达的讯息、比如人来人往的车站、远处忽明忽暗的灯火,本身就是动态失焦的世界,用高保真保留下来也太无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