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OCAT(华侨城创意园)举办的『听我说(Follow_Me)中瑞当代摄影中的新叙事』,请了十位中外的艺术家,把他们过往的写真作品依次陈列以不同维度去探讨视觉叙述。
在导览的册子里有这样一句:
随着社交媒体日益渗入生活,每一位社交媒体的使用者都成为生活的讲述着。当讲述者成为日常,纪实与虚构则留给彼此来考量。
这句话我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寺山修司先生,试图隐去自己的身份,模糊甚至抹去个人记忆的人,他的作品常让人漂浮于现实与虚幻当中。而另一外则是荒木经惟了,故意在照片上标识出某一不确定的日期,仿佛像是预言者一样观摩着自己的作品,于现在这是虚构吗?于未来这是纪实吗?
在展厅内踱步的看着,偶然看见一副很安静的作品,是一座深邃的孤岛,一种类似克莱因但比那更平淡、寂静的蓝。驻足的几分钟,闪过了一些画面,一个人站在某一处的画面,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从未知的地方侵来。过后看到的一副是记忆里某时的月光,这样的月光寻常,在起风、多云的夜晚时常能看到。
隔壁的一位大叔歪着脑袋嬉笑的对着旁边的大妈说:
这种照片我用手机都能照出来,多普通啊!如果是我们拍的估计很快就被删掉了,你看它呢,它还能挂在这。
但为什么呢,既然同样能拍出来的照片,为何一张是艺术品,一张则随时等待着被别人delete呢?其实他说完的当下,答案就已经见分晓了,艺术就是你身体力行的态度啊。一个是饱含故事的、经过精心洗印、表装起来的作品,一个是心想着太普通而随时要delete掉的作品,其『伟大』程度立刻就高下立见了。
当然除此之外,就像之前提到的,我认为世界上就不存在普通的照片这一说法,只是在于它想表达的作品其内在含义的模糊程度而已。如果要讨论对艺术作品的观看之道,首先当然是了解作品的背景,可以阅读作品前的导言。(但我一般不会立刻去读,避免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事后若作品能给我留下印象,我再去读。)其次我认为还是关乎个人的感受力,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当然是有差别的。
前几天看了坂本龙一在二〇一五年拍的记录片『坂本龍一の700日 ~MUSIC, ART & LIFE』,坂本他在里面的一个小动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钢琴弹奏的时候,他时不时会用手指拉动、敲打琴弦,仔细地听传来的音色。在之前的『CODA』(终曲)电影里也看到他时常拿着声音采集器,到各种地方收集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啊。而我所了解的摄影家荒木也好、森山大道也好都是扛着相机,在街道上仿如猎犬一样,嗅着空气里未知的气息,闪烁着快门跟着每日流逝的时间赛跑啊。看山下洋辅演奏爵士钢琴乐也有这样的感觉,手肘击打出的琴键声,就在用身体诉说艺术。
但当然,还是得反驳那位大叔说的话,就如森山大道说的,每个人都可以随便拍出偶得的好照片,但是要以艺术来作为标准,还是不够的。更绝情一些,看看荒木老头在『爱的剧场』这本书的前言里说道:
『即便如此,好的东西、好的照片呢,数码是拍不出来的。』
这些都是闲谈了,讲回来,如果您喜欢刚刚的两张照片,可以去了解下这位摄影家:kimisa,她的主页是:[Kimisa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