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坂本龍一和生物學家福岡伸一的對談集『音樂與生命』,本書收錄於17年NHK教育頻道《SWITCH 訪談 - 高手對決》,部分內容則節選於《2020s》藝術禮盒的手冊《福岡伸一 x 坂本龍一往來書信》。
書中所有篇幅內容都圍繞着邏各斯和弗西斯展開,邏各斯代表了人類總結的一切世界的規則,而弗西斯代表的是自然。
以「邏各斯」的思維去解釋宇宙,乃至試圖掩蓋「弗西斯」的本真,最終都難免遭到反噬。
文中舉了許多例子——例如在萬里無雲的夜晚,當你仰望星空、試圖從群星間尋找某種星座的形狀時,實際上便是在以邏各斯的方式思考。 那些星光彼此相隔數萬光年,而人類卻以簡單的二維視角,將它們連成線、構成圖像,藉此理解這個世界。
人類是如此自私,不斷貪婪地索取大自然的資源。而這一現象,在全球氣候變暖與新冠疫情之後,早已暴露無遺。是時候停止那狂妄而自以為是的姿態了。
最近,蔡國強在喜馬拉雅山脈舉行的煙花秀觸碰了公眾的底線。 比起絢爛的煙火,人們更關注的是它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然而,蔡國強方面宣稱煙花「安全且零污染」,這種說法無疑是以「邏各斯」的方式思考問題—以理性與技術的邏輯掩蓋「弗西斯」,最終只會讓人類與自然的決裂。
福岡伸一提出了伯格森圓弧,一個生命在不斷的合成與分解中趨於穩定的平衡狀態模型。人類始終在對抗商增定律並使其趨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教授對於死亡的是這樣看待的:
『我覺得,活着就像一次漫長的呼吸。吸氣、吐氣、這便是一個循環。當循環徹底停止,也就是「咽氣」之時,生命便迎來了死亡,這個動態平衡無法違抗,而且也最好不要違抗...在我死後,我的身體回歸大地,被微生物分解,成爲下一代生物的一部分,實現「重生」。這個循環在生命誕生後以持續了幾十億年,今後也會繼續下去。而「我」這個生命現象,只是漫長循環中的一個過程而已』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試圖對抗熵增定律,破譯基因的祕密,企圖獲得永生。 據說在這個AI時代,隨著醫學與科技的發展,我們或許能比以往多活五十年。 然而,無論生命被延長到多遠的邊界。若不能真切地活在當下,一切終將化為瞬間的幻光。 所有的結果都是一次性的,發生在一瞬間,那樣的閃光般的回憶,即便存儲在冰冷的南極冰川之中,最終也難逃分解歸零。
多年以後,我仍會記得那個求婚的午後。
海風從遠方吹來,輕撫著半掩的白色薄紗窗簾,
耳邊縈繞着布萊恩・伊諾(Brian Eno)的「Always Returning」,
旋律輕柔得幾乎與風融為一體。
陽光被浪花切碎,化作無數閃爍的碎銀,
靜靜落在桌上的那枚鑽戒上
那是無法復刻的、僅此一次的「決定性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