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日(25、26号)的 hkzpf2017(Hong Kong Zine & Print Fest 2017) 在香港赛马会艺术中心(JCCAC )拉开序幕(在facebook留意到该活动将延期至十二月六号,感兴趣的朋友仍可参加)。在JCCAC L1 & L0 Gallery展出了将近300多本的zine,有最早的黑白糙纸look、有教你如何哄海豹开心的、有庞克的、有些内容太过露骨而被附上了「腰封」,上面大概写着:『已下内容可能令你感到不适,已满18岁,可自行取阅』。比起今年中旬在深圳蛇口价值工厂举行的『here is ZINE#14 here is shenzhen』 ,这次的zine Fest更加贴心,空间更大不必说,为了更好呈现、摆放zine,特制了直立式的木架子,并在四周配了长板凳,让前往的读者可以专心的阅读。无奈时间仓促,挑选着翻阅了些zine,当中有些会被逗笑,脑海中会冒出句os:『你怎会想到这么古灵精怪的idea?』,让我想起李如一先生在灭茶苦茶的twitter上引用白洲正子 的这句话:
「从古至今,日本文化就是由这样的闲人们创造出来的。无论歌道、茶道、书法,还是其它形式的文艺和艺术,都是从有艺术修养的业余人士的生活中诞生的。」
当然zine也不一定都是原创,或非得是很独特的奇异幻想。毕竟zine的本意是与它人分享,能传播到东西就已达到目的。翻到『pop up press』 的某期一页,上面写到:
我认为任何创作,不论是时装、音乐或画作,都离不开以现代的方法去将传统或既有的创作转化为新的东西。Oscar Wilde曾说:『Everyone else's thoughts are just someone else's opinion』,没有一样东西是原创的。Don't mind where you take it from,it's about where you take it to :这才是最重要。
上面这段论述最力赞的当属浦泽直树笔下那位将『billy bat』推向全世界的卡尔金,这当中懂得如何更好的『take it 』应该就是节目 「灭茶苦茶」 开篇强调的活用吧。
JCCAC L8有『POP UP ZINESHOP』来自个各地区的出版社、zine maker齐聚一堂带来他们的新作旧作。当中我熟悉的有:香港本土的book b 、台湾的 咱誌Let's Zine 、日本的commune press 。当然途中亦听了其他一些从未了解过的『摊主』讲他如何与「猪肉台」上那些zine偶遇的,还认识了一位香港本土的zine maker名字亦好有趣,林歪先生,似足他创作的zine,他打趣的跟我介绍那本天马行空的zine(讲人和牛灵魂融合的故事)。我笑言:『做zine,喺要啲天马行空嘅idea』,被问到好像近年来才有更多人关注到zine,他坦言:「zine永远都唔可能喺主流,佢喺好independent噶」,临走时他送了我张postcard和名片(postcard上一个带着某种异教头饰的人[他本人]正在对一辆黄色保时捷施法?我笑称好似荒木先生)
之后撞见ONION PETERMAN 本人,第一次见面,是位知性少女。从她的新作『围观』 就可看出她很有想法,从平面到立体,从视觉的角度直观的引导观众发现作品的另一种观看之道。买了新作以作支持,特选了出版印刷180份当中的七号。随后peterman在instragram上发的这句话很耐人寻味:
It's not a zine festival if you didn't spend some money.
好现实,又非常真实。如今纸质出版受挫的年代,再加上zine的售价比普通书籍贵出四到五倍,自然受众人群就少,某种程度上,你的每一次掏钱支持,是决定她能撑下去的动力。就好象漫画家川藤德重聊到模索舍 时说道:
「要买稍微贵一点的书,我都会在摸索舍购买。感觉这家书店快不行,我看不下去了。上次买了日本大学的『全共门』写真集,将近五千日元的价格对我来说是昂贵的,但还是掏了腰包...」
另外一个小插曲是我在commune press 摊位选zine的时候,隔壁的小哥选了两本风格抽象、色系灰暗的zine,而我则选购了obatasaki的『季節の記録』。这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是什么让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呢?是我曾在milk杂志上了解过obatasaki,报道她在odd one out将有个展览,而那个人不了解吗?是因为他更喜欢毕卡索的抽象风?还是因为这本『季節の記録』线条过于简洁、太过清新浪漫?不管如何这当中左右我们进行选择的应该是阅读的广度吧,当然也有别的因素,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只是因为不曾了解而失之交臂,或称它为无缘的书籍,大概每天都在上演,这种情感应该是森山大道曾讲过的坐在车里,看着飞速流过的风景时那种错失感。书和人一样,几百万名字里有些是神秘嘉宾,而有些只成为「无名义」的东西。
而后,参加了日本出版社commune press 的主理人川边美幸(Miyuki kawabe)的分享会『從東京藝廊到國際出版』,miyuki分享了Commune Press创办的一些经历、体会,还带着我们看了些海外书展艺术节的画面。她对于书店的热情,可从她谈吐的字句中读到,反复的出现着:『虽然有时很累,但我真的乐在其中』。
在最后的环节,我问了Miyuki两个问题:(Miyuki:川边美幸)
Me:
『我们知道现在的zine大都非常精美,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书籍,而以前的zine大部分是很糙的,你知道那种黑白,粗犷的样子,而且内容也更自由,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
Miyuki:
『确实近几年的zine变化很大,从制作的材料,技术都比以往更讲究了,而成本也更高了,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这种变化是需要的,精美的zine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Me:
『你对于zine在未来有怎样的看法?』
Miyuki:
『我希望未来可以在更多的图书馆、书店看到他们的影子,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办到,通过它们去分享一些想法,我希望大家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他们,而不是把他们放在一个特别的角落。』